4月13日,内江市市中区靖民镇石马村“第一书记”唐筱梅,突发心脏主动脉血管破裂,突然离世。
这位59岁的大龄书记,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累计在内江市计生战线工作逾30年。2015年,57岁的唐筱梅服从组织安排,从靖民镇计生办主任的岗位上调任石马村“第一书记”,他协调村民修桥修路、用脚步丈量土地、下深水落实责任,以实际行动让“第一书记”四字生辉!
同事眼中 他是公私分明的金牌协调员
作为基层干部,唐筱梅很明白基层的难处:村里穷、没办法、要想富、需修路。2011年,唐筱梅在靖民镇计生办主任的岗位上同时兼任长安村驻村组长,协调修路成了他工作的重点。
近两年,长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该村连接玉王庙五支立交以及双雁小区的两条线路,成为长安村发展旅游的交通命脉。
据长安村原支部书记黄天富回忆,修路时经常涉及到农民土地占用问题,有一次遇石谷村村民拦路,唐筱梅冲锋在前,挨家挨户入村商谈,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前后协调不下20次,做通10余户村民思想工作,顺利完成石谷村四、五组100多米土地协调任务。
2014年,市中区靖民镇双堰村托管给内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。长安村连接双雁小区这条线路施工,需要占道双堰村五组320米。唐筱梅和黄天富一起,组织村民开社员大会、找邻村书记洽谈协商、联系上级领导沟通解决等,又是经过了不下二十余次的协商。直到去世前,这条脱贫致富的“天路”依然悬挂在唐筱梅的心里。
石马村七队队长陈吉华回忆说,唐筱梅到任石马村“第一书记”的一个雨天,他穿着雨鞋走村入户调查民情,有群众向他反映:村里有个“台湾岛”,交通问题老大难。唐筱梅摸清情况后发现,石马村七组被两条小河沟围在一隅,平日里村民要么淌水过河,要么得绕道1公里才能过河,出行多有不便。
“都是唐筱梅书记多方协调,政府有些事都找他出面,他的说话能力强!”陈吉华说。
唐筱梅向政府汇报工作,争取到组织支持,最终从七八条预设线路中确定出一条线路进行施工。
土地问题基本解决,资金问题接踵而至。
修建总长约950米、宽3.5米的脱贫路,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点半点。村里穷,拿不出多余的资金,唐筱梅就利用私人关系找到老同学廖茂春,替村里面募捐得4万元修路款,加上每位村民出资1千元以及市区的项目资金支持,共筹集得105万元顺利解决资金问题。
唐筱梅的母亲今年已经78岁高龄,一家六姊妹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,专门凑钱请了一个保姆。一回生二回熟,在双雁小区占地拆迁安置还房问题上,保姆一家找到唐筱梅,希望唐筱梅利用职务之便私留一个底楼房间。唐筱梅断然拒绝:“得通过摇号的方式公平分配房屋!”
亲人说法 欠债10万元不做建档立卡贫困户
唐筱梅住院了。
内江市专一院的门口聚集了众多群众,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全都有,他们只有一个目的:看望生病的唐书记!
妻子袁丽看着慕名而来的群众,这里有许多人她都不认识,直到发现大家伤心地哭,“我才深深体会到他平时的工作,平时的付出!”
由于出生贫寒的原因,唐筱梅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,从小养成勤俭持家、廉洁工作的习惯,他教育子女也是这样说:“要节约!要靠自己!”
轮到儿子安排工作时,妻子袁丽给他说:“别人的子女都有安排,你一个儿子都没安排!”
唐筱梅就说:“要凭自己的能力,我都是凭自己的能力走到了今天,你也不要指望我。”
唐筱梅是事业工人编制,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,他始终奋斗在一线基层岗位上。儿子很早患有肝炎,儿媳在2014年被查出白血病,除去医疗报销,家里每月仍然需要自付3000元左右的医药费,“我也知道他心里苦啊,但他就是拿不出钱啊!”妻子袁丽介绍,医药费多靠兄妹们帮衬和举债度日。现今仅欠药债已达10万元。
作为基层干部,唐筱梅家庭财政一直是“负数”,他不领低保,不做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今年清明节前,袁丽告诉唐筱梅,回家给父亲上坟。前一天晚上,唐筱梅又去加班了,第二天晚上九点过才回到家,躺在沙发上沉沉的睡去。“他有什么劳累都不告诉家人,包括我们家人对他的埋怨,说他不照顾家庭,他都是一人承受!”
4月11日上午,唐筱梅准备出门去洽谈土地流转协议时病倒了,他再也没有站起来。“唐筱梅去世后,我摸他的裤子,包里面不超过30块钱,平时公文包里面,最多也没有超过110块钱。”妻子袁丽哭着说。
妹妹唐子植说:“哥哥虽然走了,但是他的为人,这些年做的事情,我都会以他为榜样。